11月28日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人社厅厅长蔡钊利等人介绍人社工作服务保障全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李惠: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省人社厅厅长蔡钊利先生,下面请他介绍人社工作服务保障全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蔡钊利: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人社工作涵盖就业创业、人才人事、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是点多线长面广,最根本的,就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持。今天,我主要介绍一下人社工作服务保障我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今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陕西要努力实现“五个新突破”,“要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强一流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近年来,全省人社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论述,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按照省委“12346”工作部署,以支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切入点、发力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汇聚人事人才、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人社要素,不断强化人才链、构建创新链、完善政策链、优化服务链,以高素质人力资源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紧扣产业发展,强化人才链
我们积极探索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新路径,以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的深度对接、融合聚变,为创新驱动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一是畅通人才引进渠道。紧扣我省重点产业方向,编制《2023年陕西省制造业24条重点产业链急需紧缺岗位人才需求目录》,为合理引人引才提供科学依据。建立特殊、急需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由科研单位自主招聘博士毕业生,将基层科研单位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提高至35%,科研人员职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近三年,依托“两园一基地”〔中国(西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园、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成功引进高层次人才8000余人,事业单位自主招聘急需紧缺人才1.5万人。二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紧扣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选拔培育,以实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三秦英才”特支计划、陕西省首席技师等人才项目为抓手,围绕重点产业链、基础研究、实体经济等精准选人育人。持续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定向、冠名联合培养。截至目前,全省共有专业技术人才221万人,高技能人才159.6万人,其中国务院特贴专家1965人,中华技能大奖10人,全国技术能手99人,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脱颖而出。三是优化人才评价体系。瞄准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发展实际需求,坚持破除“四唯”,突出放权松绑,全面完成了25个主体系列职称制度改革任务,不断改进和创新人才评价方式,不拘一格培养选拔人才,近三年,有2.9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取得高级职称。全面落实“新八级工”制度,鼓励企业设立首席技师、特级技师岗位,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健全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制度,赋予企业更大的技能人才评价自主权。截至目前,全省备案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480家,累计开展评价5785批次,发放等级证书44万人次。
二、突出平台建设,构建创新链
充分发挥平台在集聚创新资源、支撑创新发展、转化创新成果等方面的作用,着力建强“333”创新载体,筑牢创新之基。一是强化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创新基地等3种创新平台建设,以“站”强基,“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近三年,省级财政支持博士后创新创业8700万元,新设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创新基地46个,目前我省共有博士后科研平台407个,年均进站博士后1100人,平均年龄31岁。支持国有大型企业、“链主”企业与高校共建平台,共育人才。博士后已经成为我省科技领军人才的战略储备库、创新团队的骨干力量、青年科技人才的中坚群体。二是依托“博士后创新创业、人力资源、职业技能”等3项赛事平台,以“赛”育才,不断培育创新力量。2022年我省首届博士后创新大赛在秦创原总窗口圆满举办,380个博士后团队同台竞技,展现风采。在刚刚闭幕的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大赛上,我省荣获1个金奖、3个银奖、2个铜奖和12个优胜奖。积极参加全国人力资源服务发展大会,获全国人力资源服务博士后论文一等奖,2个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有效激发人力资源动能,服务高质量发展。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共获78个优胜奖,发展培育了一大批优秀技能人才。三是坚持用好“博士后创新创业园、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孵化基地”等3类创新载体,以“点”带面,打造创新创业集聚地。着力打造青年人才聚集高地,2022年全省首个博士后创新创业园在秦创原总窗口落地建成,目前已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2个签约项目入驻,投资达6000万元。着力打造技能人才干事创业实践阵地,近三年,投入支持资金2.21亿元,建成国家级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大师工作室202个。着力打造成果转化示范基地,认定10家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奖补1个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500万元。
三、聚焦激发活力,完善政策链
主动打好人社政策“组合拳”,从激发活力、表彰激励、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一是构铸人才创新“稳定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人员离岗创办企业和兼职创新创业,离岗期限由3年延长至6年,离岗期间各项权利、福利待遇不受影响,消除人才“后顾之忧”。近三年,累计5000余名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二是选树创新创业“领头雁”。聚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每年支持开展省科学技术奖评选,表彰一批项目成效突出的科技人员和团队。聚焦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助力秦创原建设,增设“创新驱动秦创原奖”。聚焦促进我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每两年开展陕西青年科技奖和优秀企业家评选表彰,今年还开展了优秀民营企业及时性表彰,10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20家优秀民营企业、100名优秀企业家获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强化,科研人员活力不断增强。三是拓展人才发展“新通道”。聚焦科研成果更好更快落地转化,我们以“三项改革”为牵引,创新开展技术转移转化人才职称评审工作,在工程系列中增设技术转移转化职称专业,明确了“评什么、怎么评、谁来评”,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畅通申报通道,主动靠前服务,全省已有417人取得技术转移转化专业职称资格,有效破解了科研成果“没人转、谁来转”的问题。
四、强化要素保障,优化服务链
持续强化要素供给,不断优化服务质效,为创新驱动发展蓄势赋能。一是助企纾困“增活力”。着眼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顶格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2021年以来,通过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为企业减少成本122.59亿元,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28.12亿元,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5400万元,有效缓解企业经营压力。制定实施支持全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6个方面18条措施,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二是资金扶持“添动力”。强化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近三年,全省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39万笔、165.64亿元。其中,个人贷款79.73 亿元,小微企业贷款85.91亿元,直接扶持创业6.6万人。今年9月又专门开通秦创原创业担保贷款绿色通道,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34万元,有效降低创业者融资成本。三是保障用工“聚合力”。深入开展就业创业、就业服务等专项行动,2021年以来,累计支出就业补贴资金80.45亿元,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62.96万人次。今年,我们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三个年”活动部署要求,重点解决企业招工难、引才难、留人难等实际困难。截至9月底,全省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169场,参加单位3.1万家,发布岗位需求146.8万个,帮助企业解决用工19.77万人。
当前,陕西正迎来机遇叠加、优势迸发、要素汇聚的关键当口。在开展主题教育和“三个年”活动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产业园区是高质量发展的承载地、人力资源的汇聚地、人社服务的主阵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目前,省人社厅正以“人社工作进园区”为总牵引、总抓手,围绕“推动政策落地、强化用工保障、促进技能提升、加强人才支持、优化社保经办、加强用工指导、搭建直通平台”七项重点任务,进一步优化工作体制机制,强化精准服务理念,全力推进人社干部、惠企政策、高效服务、信息平台进园区、进企业,主动融入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大局,努力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贡献人社力量。
再次感谢大家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